莱茵河艺术战争与工业污染

朱自清先生的《莱茵河》让我对这条欧洲最大第一大河充满了无限的憧憬——“朝日不如残阳,晴天不如阴天,阴天不如月夜——月夜,再加上几点儿萤火,一闪一闪的在寻觅荒草里的幽灵似的。最好还得爬上山去,在堡垒内外徘徊徘徊”。朱先生在轮船甲板上观览莱茵河古迹,颇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瑞士、法国、德国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千米。流域面积超过85,平方英里。“莱茵”一词,在古老的柯尔特人的语言中是“清澈明亮”的意思。正如朱自清先生散文所描述的一样,莱茵河两岸古堡林立,“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每一座古堡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传说。直至今日今时,莱茵河依旧还在用饱含艺术的浪花在侵染着河两岸的各个国家。

音乐家舒曼为莱茵河写下传世经典《莱茵河交响曲》。

德国文学家克莱门斯·冯·布伦塔诺和阿希姆·冯·阿尔尼姆于年一起从科隆步行至库布伦茨,进行一次浪漫的莱茵文学之旅,沿途收集有关莱茵河的名药的传说,整理成诗集,让莱茵河成为一个个美丽的通话世界……

最著名的,莫过于伟大的诗人海涅的诗作《罗蕾莱》。在诗中,罗蕾莱是一个金发魔女,她常坐在莱茵河畔的一座岩山上,用歌声吸引船夫:“天色晚,空气清冷,莱茵河静静地流……那美丽的少女,坐在上边,神采焕发……小船里的船夫,感到狂想的痛苦,他不看水里的暗礁,却只是仰望高处……我知道,最后波浪吞没了船夫和小船,罗雷莱用它的歌唱造下了这场灾难”。少年时还不太理解诗人的诗句,等长大了在读,就读出了莱茵河的浪漫、神秘和深不可测。

其实,罗蕾莱是莱茵河弯一座岩山的名字,高米。莱茵河弯很大,水流湍急,暗礁密布。19世纪以前,冬季河面大雾弥漫,往来船只经常在此发生覆船惨案。诗人布伦塔诺在年出版的小说《哥德维》中第一次把“罗蕾莱”作为魔女的名字。

怀揣着对莱茵河的敬仰和对罗雷莱的想象,乘游轮逆莱茵河而上,一路上荷兰的码头、风车,德国的教堂、大铁桥,法国的餐厅、水榭……美不胜收。其实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还有一次著名的战役——莱茵河战役。年2月8日至3月5日,由英美联军实施的进攻战役。莱茵河战役共死亡38万人,伤14万人——血战莱茵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上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德军全线崩溃。

游览莱茵河之前,我一直以为莱茵河应该像它古老的柯尔特人名字一样:清澈明亮。而裹挟着游轮的莱茵河水却是真的算不上“清澈明亮”,与我心里的形象一点也不一样。德国人说,莱茵河早已成为一条工业之河……其中还有“年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故”——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莱茵河就像一条丝带,将河畔的科隆、法兰克福、杜塞尔科夫、勒沃库森市等工业城市连在一起,它无私的为这些城市提供便利的航运水道,使得货物能够快速、经济地运输到目的地。同时,它还为沿河流域国家提供重要的能源供应,沿岸地区设有多个水力发电站,能够利用莱茵河的水力资源进行发电。这些发电站产生的清洁能源为德国的电力系统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此外,莱茵河附近还有许多核能和煤炭发电厂,它们依赖莱茵河提供的水资源用于冷却和发电过程。

然而,由于极端气候影响,年欧洲遭遇热浪袭击,莱茵河的水位持续降低,航运不得不中断。欧洲夏季的热浪从曾经的罕见,已经逐渐成为了每年都会有,而且年年温度都会升高。莱茵河的水位也已经连年下降,很可能以后每年到了夏天,在干旱缺雨和高温的双重影响下,都要经历一次水位降低。不知道什么时候,莱茵河会不会也成为历史,就仿佛大火焚烧的巴黎圣母院一样,“罗蕾莱”也变成人们记忆中的美丽传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gkjsxx.net/pjhysc/164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