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515551.html最新一周行业思考,希望对热爱投资的朋友有所帮助,所述观点不构成买卖建议:---啤酒行业的投资逻辑---
啤酒作为一种快消品,销量跟人口结构直接相关,而老龄化的趋势似乎意味着这个行业已经走向成熟,难言新的投资机会,实际上行业研究并不是这么简单。
从销量空间来看,啤酒行业发展空间已经没有了,属于典型的存量市场,核心消费群体是15-59岁人群,人口红利在消退。行业最好的发展阶段是20世纪初,当时是典型的量价齐升,年啤酒产量达到万千升,成为历史巅峰之后一路回落,前两年在万千升附近企稳。目前,量增已经没什么驱动力了,但价增是酒企努力的方向。
从竞争格局来看,可以说非常清晰,行业前三名从二十年前的30%的份额,到现在提升至70%的份额,如果算上前五名,基本控制了85%的市场,即华润+青岛+燕京+百威+嘉士伯。这一点很重要,只有大部分区域啤酒市场形成了寡头垄断,不需要再打价格战占领市场,才能为提价打好基础。
从消费场景来看,现饮的占比已经稳步提升到51%的水平,价格敏感程度低更容易提价,其中餐饮市场逐年正增长,夜场市场已经在走下坡路。
行业由此出现了几个重要的趋势:
第一个是高端化升级。现在国内百威的均价是4.7元每升,嘉士伯3.7元每升,而华润才2.9元每升,本身具有空间。从趋势上看,各家酒企都开始在结构升级上做文章,比如推出单价更贵的新品,或者推进罐装化率的提升(铝罐包装同样的酒利润率更高),当然也包括高中低档所有产品的提价,龙头企业ROE和业绩增速已经开始显示积极的变化,未来一两年应该还会有一次行业集体性的提价。
第二个是“国产替代”的趋势,从啤酒的贸易数据看到,进口在下滑,出口在增加。百威年进入中国后,以传统工艺、优质原料为基础,通过绑定核心经销商和买断渠道,率先在夜场渠道形成稳固的护城河,后来又逐步拓展非夜场渠道,然后炫酷营销策略一顿操作,顺利占领消费者心智“进口=高端”,掌握了高档价格带的定价权。而现在,这个防线正在被国产厂商尝试突破,比如产品创新或者年轻化营销,能否成功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个是产能整合和提质增效。年啤酒销量见顶,但酒企保持扩张惯性,导致产能过剩,酒厂开始关停低效工厂、减少冗余SKU、提高生产效率,在这条路上重啤是排头兵,华润紧随其后,青啤相对温和,但过去四年的产能利用率已经从65%提升至82%了。这三个趋势对行业利润的贡献,我认为是渐次减弱的,关厂红利也不宜被过度放大。
衡量任何一种产业趋势,说到底是看对利润和现金流的影响。
产品结构升级、高端化、提价无疑都能带来收入的边际增长,而成本端中大头是包材和麦芽,今年是价格水平偏低,但不排除明年会上涨。回顾历史上全行业的提价,年和年都是都是成本上升驱动的,毛利率都没太大变化,年以后主要是盈利动力驱动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竞争格局趋于成熟,提价成为行业竞合演化产生的共识。无论成本增加与否,提价都是大趋势,给盈利释放加个引擎。
年百威中国业务EBITDA率为32.4%,华润是14%,青岛11.6%,所以空间还是有的,关键还是看企业的运作能力和作用于报表的节奏。
标的不多,主要是华润啤酒(港股)、青岛啤酒、重庆啤酒、珠江啤酒、燕京啤酒。青岛啤酒全国化更完善,3月发布股权激励方案,经营效率有改善预期。重庆啤酒是嘉士伯控股,中报业绩大超预期,从中明显看到高端化升级的进程,叠加拟注入的嘉士伯体外资产,本身定位中高端、毛利率高,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珠江啤酒是广东的地方龙头,产品研发创新能力强,流通渠道占比高,自身啤酒主业是高成长,但有一块商业地产的文创产业推进短期影响表观利润释放。
看完这些大家应该大致能理解为什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