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长时间在一个地方上班可能都会有种感觉
公司附近的食街饭店换了一批又一批
经常吃粉的那家店突然就换成了小龙虾
在深圳,更新换代已经不是什么怪事
能存活5年以上的店,总有它自己的本事
而开了十几二十年的,便是资深的“老字号”了
它们是附近街坊和滨中学子的食堂
也是很多老一辈胶己人专程来吃的潮汕味
可能是对自己很有信心
它们一直躲在公交站后面
还被成排的绿植遮挡视线
两家店毗邻而居
一家主打潮汕特色小炒
一家精于汤粉面和饺子
这可能也是它们那么多年各安一隅
各自拥有一批忠实粉的原因吧
店里的菜单制作得很简单
简单的菜名却对我有着巨大的诱惑
我能轻易的想象出每道菜的样子和味道
庆幸它们也确实没让我失望
几乎每个潮汕人都有粿条情结
很多人都觉得河粉跟粿条一样
实际不是
河粉韧性强,吃起来比较爽口
粿条细腻些,夹的时候容易断
粿条在深圳买不到
它家索性就自己做
细细的粿条沾满了汁
牛肉的火候刚好
芥兰特有的甘香能解腻
这三者,少了谁,都不是我心目中的炒粿条
烙是潮汕小吃中常用的烹调方式
外人最熟悉莫过于蚝烙了
吃蚝烙时,总要配上一小碟鱼露
若要问我原因,我也说不出来
只知道从记事起便是如此
秋瓜烙的清甜特别适合夏天
吃起来有点粘牙
洒上特制的炸蒜蓉
多了几分脆香
夜幕降临,小店到了最繁忙的时候
连外围都坐满了人
客人们轻车熟路的自己找位置坐下
用潮汕话跟店员寒暄
不用看菜单就能随口点出
偶尔有仔仔细细翻看好几遍菜单的
一一询问那些看不懂的菜名是什么
“炒薄壳是什么”“就是海瓜子...”
这种对话每天都在上演
薄壳要跟金不换一起炒制
才够对味
舀上一勺到自己的碗里
慢慢的挑肉,再配上几杯冰啤酒
吃薄壳是回味而不是饱腹
揭阳人过年总少不了粿肉
外皮炸得酥脆
内包的马蹄清香
还要沾上甜蜜的“桔油”
特别受小孩子欢迎
反沙芋也是孩提时候的小零嘴
芋头裹上一层厚实的糖霜
咬开脆硬的糖衣,里头的芋头却是粉的
现在吃来,还是觉得太甜了
尝一两块便已足够
这里的菜都很接地气
分量可以自由选择
价钱最高也不超过40元
简简单单却不缺人情味
16年,一大家子一起经营这家店
言语谈笑间总能让人感觉到温馨
即使是隔着冷冰冰的玻璃
也能看到掌勺之人脸上的笑容
饭点过去,店里只有零星的几桌客人
一家人围坐一起,享受他们的晚餐
一样的菜系,一样的家族经营
它却敢开在老店旁边
当大家都以为肯定开不了多久时
它用时间向人们证明
▼▼
老潮记比起揭阳老二,做的更简一些
一碗腌饺+猪肚汤就可以是汕头人的午餐
对于水饺的热衷,不仅仅唯有北方人而已
身在南方的潮汕人对于它也有独到的见解
潮汕的饺子长的像云吞
馅里会加入一种特色的鱼干鳀脯
生滚熟的饺子,倒入碗中,
浇上葱猪油,
带来的是对家乡的记忆
潮汕人喜欢猪肚,那是出了名的
尤其是胡椒猪肚汤,一年四季都喜欢喝
夏天会加点潮汕咸菜和豆芽,酸爽开胃
汤头是猪肚和胡椒足足熬了八小时而成
入口麻麻的,直达你的胃
在汕头的街头巷尾都有卖粿条汤的摊档
每天早、中、晚用餐时间段都是人满为患
这里也是如此,饭点时间总是有人匆匆赶来
只为这一碗粿条汤
汤里的料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如果你不说,那就全看厨师的心情
当然,粿条是肯定会有的
两家店的店门口总是停满了食客们的车
这应该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真意吧
Part1
揭阳老二
福田红岭南路(公交站:红岭南路①)
-
40元
10:00-24:00
Part2
老潮记
福田红岭南路(公交站:红岭南路①)
-
25元
7:00-2:00
深圳美食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