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战略十测是衡量和反思战略的有效工具,其作用不尽相同。比如,第一项——“您的战略将会战胜市场吗?”是一项综合测试,而其余九项则是对某一种战略格局的分解,且并非必须“通过”全部九项测试才能成功。“十测”可能看起来比3C战略模型或五种战略力量更复杂,但根据我们的经验,它们能更精确地找出战略需要在哪些领域起作用,同时能让CEO引导团队开展更深入、更富有成效的战略对话。
当然,战略并不需要“十项全能”才会成功,几乎没有哪个战略能通过所有测试项。麦肯锡对2,名企业高管的调查表明,只有极少数战略能通过三项以上的测试。但通过数越低,该战略取胜的可能性就越小。测试没通过,说明该战略存在一些漏洞和弱点,让对手有可乘之机。
因此,企业应先保证每项测试的基本要求,再竭尽所能地向全“A”靠近,让战略趋于完美。请查看下文十项测试,每一项测试的具体内容需下拉展开。
测试一:您的战略能否帮助您战胜市场?
...或只能让您随波逐流?
●每一天,企业都要与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替代者和潜在入行者斡旋,所以大家都会试图提升自己的市场地位。这种环境冷酷无情,经济盈余(企业获得的回报与其付出的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也不断趋近于零。
如果一家企业能获取、保持经济盈余,在市场的狂澜下站稳脚跟,那市场上必然存在某种缺陷,会让市场停止或放慢运转。而该缺陷若被一家企业掌控,那该企业就有了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但这些缺陷在本质上便稀少且短暂,因为市场的力量会推动企业向平均业绩回归。业绩最好的企业会被其他佼佼者追赶,而业绩最差的企业要么被淘汰出局,要么进行重大改革。激烈竞争中,每家企业都在眼观六路,不断提升或改善现状,导致最佳实践很快成为明日黄花,遑论战胜市场。所以良好的战略必须强调差异,且这种差异要能让企业在与直接竞争对手、潜在替代者,以及潜在入行者的比拼下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市场参与者在一个被随机性所困扰的舞台上演出你争我夺的悲喜剧。市场的演变具有路径依赖,它当前的状态在任何时候都是所有过往事件(包括许多随机事件)积累的产物,可以说今天的赢家往往只是历史的造化。美国轮胎行业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上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轮胎业处于发展高峰期,大量企业疯狂涌入,一时间出现了近家竞争对手。然而,到上世纪40年代,四家生产商控制了超过70%的轮胎市场。现在回头看,这四家企业之所以取胜,是因为它们碰巧在工厂选址和采用技术上做了幸运的选择,但在当时,人们很难判别哪些企业能真正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许多其他行业——从航空航天到信息技术——的历史也显示出非常相似的发展模式。
因此,在面对来势汹汹的市冲击时,企业需要反应灵敏,持久保持优势。根据我们的经验,很少有企业会问自己“是否会战胜市场”,因为“焦虑等待”的压力已足够大。但是,等待可能会感觉比实际上更安全。在战争中,弱者有悖常理的战略往往能出奇制胜,在商界亦如此。
???
测试二:是否发挥公司真正的竞争优势?
...或只是建立在对公司获利来源的错误认知上?
●回答什么是自己的竞争优势,就相当于回答为什么自己能赚钱(反之亦然)。竞争优势来自两种稀缺资源:位置优势和特殊能力。
位置优势植根于有结构优势的市场。市场巨头往往能充分利用该优势,因为它们在市场上建筑了“高墙”,将其他企业挡在墙外。例如,在澳大利亚,两家啤酒生产商控制了95%的市场份额,其利润是美国啤酒生产商的三倍,这种状况持续了20年。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的啤酒行业经历了并购整合。当时,价格上升幅度开始超过总体通货膨胀率,导致行业经营行为发生变化,而较高的盈利能力又导致了行业绩效的变化,这两种变化与最终行业的结构变化息息相关。所以,了解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是探索位置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殊能力是稀缺的资源,有了这些资源,企业就有了独一无二的优势。特殊能力大致有两类:
“特许的、可交易的资产”,如药品专利权或矿藏开采权等显而易见的资源,可购买和出售;
“独具的能力”,如创新或管理利益相关方等突出能力。这些能力可为企业创造极大优势,但无法方便交易。
很多时候,企业往往会草率地认为自己有某种特殊能力。事实上,这种资源必须是“我有人无”,在内丰富,在外稀缺,且对企业的盈利至关重要。
而特殊能力的本质便决定了这种资源性质特别、数量稀少。企业经常错误地将某种资源当作规模优势,或确实有某种特殊能力,却高估了自己跨市场利用它的能力。它们会看业绩来推断自己具有特殊能力,却忽略了其他可能性(如运气或位置优势)。所以与其“自以为然”,企业不如主动进行测试。
当各种企业活动能共同创造优势,而企业将这些活动“捆绑”在一起时,竞争对手就很难复制这种优势。以折扣杂货零售商阿尔迪(Aldi)公司为例,它为了提出价格低廉的价值主张,重新设计了一家超市的典型业务系统。该超市只有大约1,种产品,而不是30,种产品,只卖一种自有品牌或私家品牌的长袜,而不是数百种品牌的长袜,货盘和手推车上的补货品种也非常少,避免了成本不菲的手工货架整理工作。其他超市要复制该系统,需要做系统性的变革,所以阿尔迪模式难以模仿。
最后,企业不要忘记动态地看问题,多思考什么因素可能会削弱位置优势,哪些特殊能力又正变得不堪一击,因为一旦竞争对手发现薄弱点,它们会猛烈进攻。在优胜劣汰的市场,要想留在原地,必须不断向前奔跑。
???
测试三:是否精细划分并明确指出竞争领域?
...或只是根据传统定义界定市场,导致资源分配过于被动消极?
●要战胜市场,企业先要找到市场。研究表明,用于确定战略的分析单位(从根本上说,就是将一个市场细分到何种程度)会极大地影响资源分配,从而影响成功的可能性,而用不同的方式划分同样的业务,会导致截然不同的资本分配方式。
最恰当的精细化应考虑30~50个细分市场,而非更常见的大约五个。很多时候,根据组织结构图来界定业务单元,会从一开始就缩小了战略思考的边界,限制自身的可能性。
为了切实改进战略,企业需要正确定义和了解这些细分市场。某大型银行的管理层一度认为自己的快速增长和市场份额增加,是因为非常出色的客户体验和满意度。但通过更精细地市场考察,其优异表现90%都是因为其业务聚焦在一个快速增长的城市,以及一个快速增长的产品细分领域。该洞见让其避免了将战略建立在错误假设上,弄清了到底是什么对整体运营起作用,什么不起作用。
事实上,收入增长差异的80%都取决于在哪里,只有大约20%取决于如何竞争。遗憾的是,在一个典型的战略制定流程中,企业的时间精力分配恰好与此相反。企业应将自己的大部分注意力转向“在哪里”,当机会在各细分市场之中和之间转移时,企业应定期重新分配资源,与竞争对手进行错位竞争。
???
测试四:是否预见了未来的趋势和变化?
...或假设现状将持续下去,等到不得不采取行动方知为时已晚?
●新趋势的不断涌现是一种常态。然而,许多战略都在延续现状,因为它们的根据是过去3~5年的情况。这一时间框架太短,难以捕捉到真正强大的市场力量。
重大创新或监管、需求、技术上的外部冲击都可能会快速推动行业的全面转型。但大多数趋势的出现相当缓慢,以至于在其影响盈利之前,企业一般都没有回应。等冲击来临,再采取应对措施为时已晚,遑论顺势打造自身优势。受到沉没成本、传统业务、以往成功模式等因素的制约,管理者通常会推迟采取行动。这种延误代价不菲,一些主要的连锁旅行社就因为轻视线上中介的力量而陷入困境。而对那些走在趋势前面的企业而言,重大的市场转型则是机遇,使它们重新思考自己的技术、分销等各个领域,并调整自己的战略,以适应新环境。